镍进入钨中形成固溶体是置换形式的还是间隙形式的?
Q:
镍进入钨中形成固溶体是置换形式的还是间隙形式的?
A:
晶粒尺寸大小接近的时候,形成置换型固溶体,否则形成间隙固溶体。
1.离子尺寸因素
形成固溶体条件:(R1-R2)/R1<15%,R1>R2
置换固溶体的本质:热振动的振幅达到键长的15%,开始熔化
2. 晶体结构因素
晶体结构相同是形成连续固溶体的必要条件
3.电负性相近⊿χ<0.4
4.电子浓度因素:电子浓度对固溶度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是所谓原子价效应。在一些以一价金属(如Cu, Ag, Au等)为溶剂的固溶体里,溶质的原子价越高,则其Zui大固溶度便越小。例如,铜分别与二价至五价金属锌、徐、锗、砷等所形成的诸固溶体中,其Zui大固溶度依次为38-5%, 19.500, 11.8%, 7%(均为原子百分数)。但是,若按照公式(2-1)将这些数据换算成电子浓度C电;,那么会发现C电,基本上在1.4附近波动,即C电子接近定值,这说明对固溶度起实质性作用的应是电子浓度。但是由于前已指出的计算电子浓度的实际困难,以及其它因素的千扰作用,关于电子浓度和固溶度间的普遍定量规律,特别是对以高价金属或过渡金属为溶剂的固溶体来说,目前尚难严格确定下来。但近年来发现,如果将公式(2-1)中的V和v分别用各组元原子中的总电子数减掉相应于惰性元素的满壳层电子数后的数值来取代而计算C电子的话,那么将会发现:Cr, V分别在?-Fe, Co或Ni中Zui大固溶度约相当于C电;=7.7; W, Mo, Ta和Nb分别在Rh, Pd, Ir或R中的Zui大固溶度约相当于C电子“8.6;而Ru, Rh分别在M。中的Zui大固溶度约相当于C电于=6.6。显然,这时的电子浓度已不是一般意义的电子浓度了,或称之为固溶体的平均族数,以示区别。
电子浓度作用方面的另一表现是所谓相对价效应,即对给定的两组元来说,当其它条件相同时,高价组元在低价组元中的固溶度较之相反的固溶度要大。显然,前者促使C电于增大,而后者则正相反。这说明,固溶体的C电,无论增大或减小都有一定限度,而减少比之增大会更敏感地反映在结构的不稳定上来。例如:在Cu-Zn合金系中,Cu为一价,Zn为二价,Cu在Zn中的Zui大固溶度为碑.5%(原子),而Zn在Cu中的Zui大固溶度则可高达38.5%(原子);在Cu-S。合金系中,Sn为四价,Sn在C。中的Zui大固溶度为9.1 0o(原子),而C。在Sn中几乎不溶解。
一般来说,应首先考虑尺寸因素,而后再考虑其它条件。当上述四个因素都有利时,就有可能形成具有相当固溶度的固溶体,